2014/11/25

生病小記

生病是人生常事,廿幾歲女病也生過不少,但病入院是第一次,當中有些觀察有些心理變化值得一記。

1/ 關於人類那強大又離地的想像力

星期四入院病得最辛苦,但星期五早上正正常常,沒有發燒,雖然沒有妄想能在同一天出院,但也奢想著自己可以明天出院。星期六晚上剛安排了飯局,那時還認真地想應該照赴約還是休息。但下午三時突然又發燒,發燒本來已令人無心機,以為病好的空歡喜更令人沮喪。不過之後學會了控制那想像力,往後兩天沒那麼多空想,靜靜地做可以做的事情,時間沒有那麼難熬。話說回來,其實醫生一早已對我:「住一兩日?你就想呀。要住三四日!」 : 我一直都是健康的。在我這次看醫生前,2014年才只有兩次看醫生記錄啊!

2/ 關心與行動之間有多少空間

我沒有大肆宣佈我住院喇,倒是希望能有些人來探探病。一開始是想起了住得不遠那班女人們(歡迎所有有關人士對號入座,但失敗了,反而住在老遠的人來了。距離,很明顯沒有關係。交情,也不是令人來探病的原因。關心的人,未必會化為行動。

投射在社會運動之上,令人關心議題固然重要,但行動更重要。要搞清走出來和沒有走出來的人的分別,要了解cue to action


圖1:2014 年末,住了5天的地方

3/ 後記
  1. 我仍然很健康,只是手和腳上多了三粒疤,我稱他們為蛔蟲的咀巴牠們並不酷。請給我介紹紋身師傅,但我不會把蛔蟲刻在身體上,我要把牠變為花芯,一朵花兒烙在手上。
  2. 病人遊戲玩完了,(快)不用每朝洗傷口,那就要準時返工,唔可以諗住未回復所以覺得。如果覺得力,那就是生活模式出差錯,要檢討。
  3. 再次印證,就算統計表示99.9%不會出事,但你只要成為那0.1%,這0.1%就成了你的100%。你有幸中招,盡情悲天憫人自憐一番,只要你到最後能抽身而退。
  4. 對生病的人多了同情。關於這種轉變,我只可說,你病過就知道了。文字可以告訴人一種看法,但經歷才是王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