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/02/22

農田歸農業 停止「石屎化」

政府施政報告發表前夕,恒基地產主席「四叔」李兆基提出農地免補地價建屋的建議。其實,四叔手持大量新界農地儲備,難免令人懷疑他想趁社會鬧「土地荒」,乘機向政府施壓,清除發展農地土儲的障礙。

在沒有保育農地及發展農業的政策出台前,政府不應貿然破壞農地或更改土地用途以滿足無限量的房屋需求。香港房地產市場以私營樓宇為主導,房子除了自住外,亦是投資賺錢的工具。現時環球經濟正處於一個不尋常的時期,熱錢不斷流入香港的房地產市場,使新舊樓宇均被熱烈追捧,需求呈現泡沫化。由於缺乏人口政策,政府未能掌握自住的房屋需求,麻木更改土地用途以應付屋需求,破壞原本的城市規劃,亦加重地區的人口負

香港人著重成本效益,但卻忽略了農業在城市中的功能價值。農業除了能生產糧食這項「商品」外,還能穩定食物供應,保障民生。以國內為例,在十二五期間,各大城市均以發展城市近郊的蔬菜基地、提高本地蔬菜自給率為民生經濟的發展目標。原因是近年極端天氣頻發,蔬菜供應不穩定,菜價升幅跑贏通脹,而維持適量的本地蔬菜供應能夠幫助穩定菜價。收入的家庭,食物佔開支比重愈大,故此,穩定食物價格絕對能穩定基層的民生。

此外,農地更有其生態價值。近年有環境團體復耕水田,以提供生境讓鳥類棲息。其實,農田還可以成為不同生境之間的生態走廊、保護郊野景觀,也能減低香港的碳足跡,滿足市民對可持續生活的需求。因此,我們不能純粹由農地生產到值多少錢的農作物來衡量它的價值。

用農地建屋必須三思,要知道農田石屎化是一個不可逆轉的過程,而復耕對農夫來說是下行之策,故以復耕作補償農地損失絕不是個有效的辦法。一塊土地要用來耕種,需要配合地理、土壤、水源以及附近的生態系統。農夫開墾農田除了要投資金錢建設農田的基本設備外,還需要適應土壤及環境不同而對農產品口感和味道的影響。故此成熟的農地建立需時,換了地方品種的農產品就再種不出同樣的味道來。

近年本地開始出現一些社區農場,這些社區農場出產的農產品多在附近社區銷售,會幫忙消化社區的廚餘垃圾。農場多舉辦活動讓社區的居民體驗農耕之樂,是小朋友接觸大自然的好地方,也是城市人放鬆心靈的好去處。就算這些農場的實體可以遷移,農地可以復耕,但農場和社區之間的關係也無法填替。

2008,氣候變化導致全球農業失收,國際糧食價格不斷上升,中國等耕地資源緊的國家,相繼在非洲國家租用或收購大片農地,以保障未來的糧食供應。而目前,國內每個省份及直轄市也要承擔保護耕地的責任,香港現為中國的一部份,無論在危機意識或是義務上,我們都有保護耕地、保育農地的需要。

(原載於2013年1月15日 經濟日報 http://www.hket.com/eti/article/591f7446-cdd7-49c7-8677-d127bb77dc76-456360?cgs=&source=print&printable=true)